旅游资讯网是中国最大的旅游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提供及时权威的旅游资讯和丰富的旅游短视频

笔谈|谢朝武、、陈:中国入境旅游恢复和发展的支撑体系和行动方向

旅游新闻 2024-04-24 浏览(288) 评论(0)
- N +

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是我国的重要政策取向,但目前我国入境旅游恢复发展明显滞后,面临结构性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给旅游业带来巨大冲击,增加了我国入境旅游恢复发展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入境旅游的恢复和发展也面临着来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周边国家的激烈竞争。从内部环境看,我国入境旅游软硬件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一些“短板”和“漏洞”,还不能有效支撑我国入境旅游的快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在旅游宣传推广、签证制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和支付结算服务等方面。大数据时代,传播技术、传播形式和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入境旅游推广体系亟待更新;涉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仍存在结构性匹配问题;复杂的签证手续和免签覆盖面不能有效满足入境旅游发展需求;入境游客在预订、支付和网络服务方面仍面临许多障碍。此外,我国涉外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也有待提高。如图1所示,基于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完善和优化入境旅游发展支撑体系,采取积极行动策略,促进我国入境旅游快速恢复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宣传指南:加强海外旅游宣传,提升中国国家旅游形象。

境外旅游宣传推广是入境旅游恢复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推广渠道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有效结合。借助脸书、YouTube、抖音和Instagram等新媒体平台,建立旅游推广账号,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打通线上线下推广渠道。在宣传推广的内容上,要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除了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美食和工匠艺术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并将其与旅游宣传相结合,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宣传主题上,政府单位牵头组织策划大型旅游宣传活动,提升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如以“中国倪好”为宣传载体,开展更多“我游中国”“打卡中国”等旅游宣传活动,充分激发海外游客对中国的热情。同时,借助海外“网络名人”的力量,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扩大旅游宣传的受众。此外,还可以组织海外旅游推广比赛,调动潜在游客的积极性,构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海外旅游推广格局。在宣传和推广方式上,中国旅游元素以多种形式传达,中国文化以影视动画、民乐、绘本、颜文字、数字创作、文化IP、创意设计等形式生动、形象、时尚地表达。,让海外游客看得见、看得懂、爱看,推动中国文化“破圈”“出海”,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展开全文

二是签证优化:深化出入境政策改革创新,增加入境旅游便利化。

签证是境外游客进入中国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国的出入境政策在不断调整。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已对54个国家实施72小时/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其中包括40个欧洲国家、6个美洲国家、2个大洋洲国家和6个亚洲国家。但与庞大的境外旅游市场相比,我国现行出入境政策仍不能有效满足境外旅游市场需求,需要继续推进出入境政策改革创新。一是适时扩大免签国家范围。有序恢复各类免签政策,推进口岸签证政策、过境免签政策、区域免签政策改革创新,逐步扩大免签政策范围,延长入境游客停留时间。二是简化签证办理程序,在保证必要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减少签证子项内容,由“预约办理”改为“随叫随到办理”,同时拓展网上办理渠道,提高签证办理效率。第三,电子签证将逐步试行。目前,新加坡、土耳其、澳大利亚、越南等国都提供电子签证服务。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子签证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与纸质签证相比,电子签证具有不易丢失、篡改或被盗的优点,身份识别更快、更方便。四是继续发挥单方面免签的重要作用。针对免签国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联合举办“中国旅游年”“文化宣传月”等旅游交流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华旅游活动。

三是数理智能赋能:降低入境游客语言障碍,提升入境游客体验。

语言障碍是海外游客在中国开展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语言问题将有助于海外游客改善旅游体验,更真实地了解和感受中国。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数字智能技术正逐渐在解决语言交流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推进公共场所标识系统标准化、智能化。标识系统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应规范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和颜色规范,提高公示语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可将公共标识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多语种“智慧导游”服务,提升境外游客的旅游体验。二是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旅游景区。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以查特GPT、文心一言和依桐·钱文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旅游景区可以整合大数据、AIGC、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集智能导览、在线问答、景点讲解、多语种翻译于一体的智能导览设备,辅助海外游客。第三,利用数字智能技术为外语培训一线员工赋能。外语水平和能力是涉外服务人员接待入境游客的重要依据。景区、酒店、旅行社等相关旅游企业可加强智能语音翻译设备等新技术在员工语言培训中的应用,提高一线涉外服务人员的外语能力和接待能力。

四是人才培养:优化涉外人才培养体系,为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动力。

人才培养是中国入境旅游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高层次人才缺乏、一线从业人员缺乏保障、从业人员流失严重是阻碍我国入境旅游恢复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政府应加强入境旅游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出台入境旅游高层次人才认定激励措施,如将高级外语导游纳入当地高层次人才体系,留住行业人才;加大对经营入境旅游业务且业绩优良的旅游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培育力度;完善外语导游考核机制;加强国际邮轮旅游、专业定制旅游等商务人才的培育和引导。二是涉外旅游企业要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相关旅游企业应建立人才梯度晋升机制,形成良性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入境旅游岗位需求建立系统培训机制,加强导游、领队等一线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语言培训,提高基本保障待遇。三是旅游院校要加强专业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将课程与入境旅游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涉外旅游人才。第四,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的入境旅游人才培养生态。例如,政府依托高校设立入境旅游研究基地,加大对入境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旅游企业应加强与旅游或外语院校合作,解决入境旅游行业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政府通过建立引才、育才、留才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当地涉外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集聚人才。

动词 (verb的缩写)服务升级:丰富入境游客结算方式,完善入境旅游软服务体系。

旅游预订、移动支付、网络服务、离境退税等。是海外游客方便在中国旅游的重要基础。由于支付习惯、文化差异、市场环境等因素,海外游客在中国旅游时普遍遇到预订困难、支付不便、网络不畅等问题。在旅游预订方面,要提高境外游客持有效证件在景区门票预订、火车票和酒店住宿登记等方面的便利性。对于需要在线预订的情况,可以推出针对海外游客的程序版本以简化注册程序,还可以设置人工客服以帮助海外游客快速完成预订。在移动支付方面,欧美等许多国家仍以信用卡或现金支付为主要支付方式。要加大移动支付宣传力度,在客流量大的机场、酒店、景区增加外币兑换点、外卡POS机等服务设施,提高境外游客支付便利度,推动支付宝、微信等在线支付平台支持Visa、万事达等境外银行卡绑定,优化绑定程序、支付限额、手续费等关键环节。在网络服务方面,一方面可向符合要求的境外游客开放国内漫游上网服务,另一方面应提高境外游客凭有效证件办理电话卡(SIM卡)业务的便利性,推出境外游客网络套餐,并提供相应办理指南。此外,相关运营商还可试行E-SIM卡业务,为境外游客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方便境外游客拨打电话、上网及开展相关服务。加强离境退税服务数字化管理,提高离境退税效率。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出入境管理部门与机场火车站、电信运营商、公安部门、银行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一部手机+一本护照”访华。

不及物动词安全: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做好涉外舆情危机处理。

安全管理是入境旅游恢复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与传统旅游安全问题相比,入境旅游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也使得如何有效应对涉外旅游突发事件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加强入境旅游安全不仅将为中国入境旅游的恢复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也有助于中国旅游安全形象的国际传播。首先,应建立境外游客安全宣传制度,告知游客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风险应对措施,提醒游客根据自身情况做好风险评估,谨慎参加风险较高的旅游项目;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风险为海外游客发放专门的安全防范手册,以增强入境游客的安全意识。其次,提高涉外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文化旅游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从事涉外旅游业务企业的安全指导,配合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零团费”“负团费”等违法行为,加大入境旅游市场执法检查力度,营造良好的入境旅游市场环境。再次,积极推广和实施入境游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相关保险服务,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的入境旅游保险服务体系,完善入境旅游“保险+服务”公共服务环境,让入境游客安心、放心。最后,应加强涉外舆情危机的监测预警,建立涉外舆情危机快速反应和处理机制,加强正面舆论的主动引导,加强沟通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防止网络舆情引发“二次危机”。

关于作者:谢朝武,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张坤;陈是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和记者。‍‍‍‍

引用这篇文章

谢朝武、、陈。中国入境旅游恢复和发展的支撑体系和行动方向【J】。

旅游学报,2024,39(2):4-6。

编辑||吴

责任校对||宋志伟

技术编辑||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韩颖

图片来源||像素

(lyxkwx@163.com)

标签: